宝钢董事长徐乐江:钢铁进入微利时代
发布时间:2022-03-16 16:58:00来源:乾润钢球
近年来,我国钢铁业发展饱受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钢铁产能过剩等因素的困扰,高成本、低效益运行特征日益突出。今年上半年,纳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的会员企业销售利润率仅为3.14%,同比下降0.40个百分点。
在这种大背景下,钢铁业如何突破瓶颈寻求发展成为广泛关注的话题。宝钢是我国钢铁行业的领军企业,2010年利润总额达242亿元,占到全国70余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总额的26%。近日,本报中经产业景气指数企业调研组前往宝钢集团,就钢铁业为何高产低效、铁矿石价格为何居高不下以及兼并重组的难点和重点等问题采访了宝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乐江。
微利时代到来是客观规律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前国内钢铁业的发展格局和态势?
徐乐江:就目前我国钢铁业的情况来看,我认为说它处在“微利时代”是没错的。这几年,大宗原料价格大幅度上涨,而钢材价格的上涨幅度要低于原料价格上涨的幅度,这就导致了钢铁行业盈利水平不断下降。从重点大中型企业的利润情况来看,2007年以来销售利润率逐年下降,2007年至2009年分别为7.26%、3.23%、2.46%。今年上半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64亿元,销售收入利润率仅为3.14%。
我觉得,低盈利现状与我国钢铁工业发展阶段是密不可分的,总的来说钢铁工业处在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过渡阶段。在即将步入的创新驱动阶段,行业组织结构创新、技术创新、经营模式创新将逐步替代投资成为影响中国钢铁产业和企业发展、竞争力和收益提高的主要驱动因素。经过“十五”、“十一五”期间投资驱动的快速发展阶段,我国钢铁工业的装备技术、生产能力、品种结构有了巨大提升和优化,基本上解决了从数量上满足国民经济和下游产业发展需要。这一阶段的鲜明特征是市场拉着企业在发展,而不是企业在竞争创新中求发展。高速增长的需求导致企业间的竞争并不激烈,竞争机制也无法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以政府和企业的投资意愿和能力为主,即通过不断的投资活动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增加产品数量的方式来获得钢铁产业的发展。
记者:在当前形势下,宝钢作为我国钢铁业的龙头企业,面临哪些挑战,如何适应新的变化?
徐乐江:目前我们国家是市场经济体制,所谓市场经济首先要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其次是要解决产能大于需求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激烈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1978年我们宝钢建厂,那时中国一年的钢产量不到3000万吨,现在是多少?今年要突破7亿吨了。7亿吨钢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这是中国在创造世界的历史。从钢铁产生以来,人类历史上只有4个国家的钢产量超过了1亿吨,美国、日本、前苏联还有中国。而我国1999年钢产量就达到了1亿吨,2000年的时候1.28亿吨。1.28亿吨用了22年的时间,而7亿吨仅用了不到10年。钢铁行业是一个基础性行业,水泥行业也是。如果你看看水泥行业的发展状况,你会发现和钢铁业有着惊人的相似,因为钢筋水泥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或者说现代化发展的标志。这几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庞大的钢铁产量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但是在这个情况出现之后,钢铁业的微利时代也接踵而来了。
从美国、日本的情况来看,钢产量是一个边际递减的趋势,即在基本完成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工业进程之后,钢产量就会递减。比如日本,最高时年产量达到1.8亿吨左右,而目前降到9000万吨左右。这是一个必然的规律,中国的钢产量将来也会回归。
在这个规律的后面,我们应该看到将会有一场非常激烈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一定会有人出局,也一定会有生存下来的。因为我们的国家正在发展,钢铁的需求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是欧美发达国家走到今天也还需要钢铁。因此我觉得,这个微利时代不是坏事,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从事钢铁事业的人都要有这个准备,一场激烈的竞争已经开始了。而对宝钢来说,我们也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记者: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钢铁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弱的状况?
徐乐江: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在促进我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弱化了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竞争压力,积累了一定的问题。如产业集中度仍然过低、产业布局不合理、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差、产业链不完善等。同时,也造成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钢铁企业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下降;产业链利润向上下游两端转移趋势明显,而高度分散的组织结构更加恶化了钢铁工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定价能力。
“二次创业”是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记者:宝钢近年来一直在强调“二次创业”,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徐乐江:如何理解“二次创业”?一次创业是指宝钢的从无到有,即从1978年建厂开始,而二次创业是描述今后宝钢如何生存和发展。目前我们在国内是领头羊,再过10年、20年、50年,我们宝钢还能否同样具有竞争力,那时我们还能不能是中国最好的钢铁企业,就需要我们这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了。因此,这个二次创业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钢铁市场已经从多年的“供不应求”转变为长期的“供大于求”,宝钢也在思考如何在变化的市场情况下对经营和管理模式进行全面调整。于是针对未来的发展,我们提出了“二次创业”,这个理念也在这一时期不断被强化,目的就是要提高宝钢的应变能力和响应能力。
记者:在宝钢“二次创业”中,实施“精品+规模”战略是个重头戏,目前进展如何?
徐乐江:宝钢最早在2007年提出了“二次创业”,当时的目标是力争在规划期内形成8000万吨的产能规模,钢铁主业综合竞争力进入全球前三强,进入世界500强企业200名以内。2010年6月,宝钢出台了《2010-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提出要坚持“精品+规模”的战略。精品的本质是以高用户认知价值获取单位产品的高收益,规模的本质是以低成本获得较高的总收益。精品体现对市场的引导力,而规模体现对市场的控制力。
宝钢新一轮规划到2015年,形成6600万吨的产能,但是我们的目标后面加了一个α(α代表不确定性)。第一,整个行业发展的趋势到底如何?这个和宏观经济有关系;第二,宝钢实施兼并扩张后的掌控能力到底如何?如果重组后不但对方竞争力没提高,还把宝钢自己给拖下去了,这显然不是我们的目的。所以,这个α是根据宏观经济、行业发展还有宝钢的能力提升来确定的。